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源头篇 - 第二章 - 第一节



第二章 手工雕刻与转印复制技术的萌芽和发展

(前二十六世纪至前十一世纪)

    作为印刷制版术的手工雕刻技术,最早出现在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的新石器晚期。当时,人们出于对美化生活的需要,将图案符号刻划或者拍印到洞壁、陶器之上。当时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正是这些原始、简陋的图案符号,及其萌芽中的手工雕刻技术,在尔后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经过无数先贤的不懈努力,逐渐演变成用于印刷印版制作的手工雕刻技术,为印刷印版制作之先河,对印刷术的发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节 手工雕刻与转印复制技术的萌芽

    在大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中国境内南北各方,几乎同时存在着制有单色或彩色图案的制陶技术。这些陶器上的图案,有刻划的,也有通过拍印技术拍印上去的。与此同时,还有刻划在洞壁之上的符号和树皮布印花等与印刷术的发明有关的手工雕刻技术在应用中。无疑,这些都是萌芽中的手工雕刻技术。

一、刻划在墙壁和器物上的文字符号和图案

    新石器时期出现的手工雕刻技术,主要用于刻划原始的文字符号和图案。迄今出土的考古文物显示,这些文字符号和图案,首先用来刻划在树皮、洞壁、石块和陶器之上。其中尤以陶器上的发现为多。

    中国陶器之最古者,无论北方的或南方的,均为新石器时期之遗物。在这些古代陶器上,有花纹、图案和萌芽中的文字符号。图2-1是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前的古陶遗物上的、类似于文字的符号。图2-2是史前遗址甘肃辛店出土的彩陶上的图案。图2-3是长江下游处于新石器时期晚期良渚文化阶段刻划在陶器、玉饰品上的云雷纹、兽面纹。图2-4是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四个象形符号。

    这些文字符号和图案,有描绘的,有刻划的,具有时代特点。它既是中国文字诞生之前兆,又是手工雕刻之先驱,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图2-1 半坡村的文字符号
图2-2 甘肃辛店彩陶图案

00072.jpg (17094 bytes)

00073.jpg (12298 bytes)

图2-3 良渚文化云雷纹、兽面纹
图2-4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器上的五个象形文字符号

二、最早出现的转印复制品──印纹陶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明中,有一种被人们称作“几何形印纹陶”,或简称为“印纹陶”的陶器,为当时生活中广泛使用之物。这种陶器的特点是陶器表面装饰着各式各样的、由线条排列或交织成的几何形图案和花纹,而且这些图案和花纹,既不是描绘的,也不是刻划的,而是采用一种类似于印版的印模拍印上去的。这种拍印技术,包括印模(类似于印版)、拍印(类似于压印)、印迹(复制品图案),为包括印刷术在内的复制转印术的最初形式,具有手工刻制印模,并通过拍印而获得印迹象之内涵,开印模复制术之先河。

    手工雕刻技术,源于新石器早期的制陶工艺。最早的制陶工艺有一个“拍打”工序。从制陶工艺中的拍打,到有意识的拍印图案花纹,在制陶史上是一次飞跃。正是这一飞跃性进展,使制陶器皿上增加了美术装饰图纹,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对美化生活欲望以刺激,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早期的拍印技术,是在制陶时所使用的木拍之类的工具上,有意识地缠绕上草绳之类的东西,使拍打出来的陶器上留有绳纹等印迹(图2-5)。后来,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人们将在木拍上缠绕草绳、藤等的拍印方法,逐渐演变成刻模拍印技术,使古代制陶拍印技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手工拍印技术使用的工具是木拍,最早使用的木拍是光面的。这种带有手柄的木拍因其为木质,不可能遗留到五六千年之后的今日。我们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迄今仍在采用的、与其相类似的制陶工具(图2-6),可见古代制陶工具──木拍之一斑。

0008.jpg (20896 bytes)

图2-5 绳纹

00091.jpg (30012 bytes)

00092.jpg (29682 bytes)

图2-6 制陶工具:1、2、3为木拍,4、5为陶垫,6为瓷垫

    手工拍印装饰性花纹图案,是制陶工艺的一道工序,在坯体拍打后进行。拍印时,左手持内垫在陶坯内腔托住陶坯,右手执拍进行拍印或压印。拍印一般是从上到下顺序进行。供拍印花纹图案使用的印模,迄今已发现多种,有陶印模(图2-7)、雕纹龟版(图2-8)、石印模(图2-9)。这些印模,长、宽、厚不等,形状不一,但都刻有图案花纹。有云雷纹、方格纹、斜条纹、粗绳纹、席纹、斜线加圆点纹、双线斜格纹、曲折纹、叶脉纹、羽状纹、锥点纹等多种。据考古推断,当时的印模应以木质为多。因木质印模刻制容易,使用方便,人们理所当然地要使用木质印模。参见《中国南方古代印纹陶》398-402页,彭适凡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手工拍印技术,对印刷术的发明来讲,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所用印模是手工雕刻的,且这种印模为人们精心刻制,与印刷术中的雕刻印版颇似;其二,印纹陶上的印纹,是印模上的雕刻印纹转印上去的印迹,是印模图纹的复制品,开转印复制术之先河;其三,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有不少是彩陶,图案由几种颜色组成,必给印刷术中的彩色套印术以启示。从上述不难看出,无论从工艺技术角度,还是从原理和设想考虑,说新石器时期为印刷术之源头,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0010.jpg (51949 bytes)

图2-7 陶印模 图2-8 雕纹龟版 图2-9 石印模

 

三、最早出现的树皮布印花

    新石器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与印刷术有关的工艺技术,除手工刻划的文字符号和手工拍印花纹图案外,还有一种树皮布印花工艺,为当时人们广为应用。

    树皮布印花泛指在树皮布上印制花纹图案的工艺技术。树皮布,即通常所说的楮皮布、毂皮布,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又称作榻布、答布、都布、??布、??布。《后汉书》卷一一六《南蛮西南夷列传》有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指的就是古代用树皮制作树皮布一事。一般说来,没有绘或印上花纹的树皮布直称其为树皮布;印或绘上花纹的树皮布称作斑文布,或简称斑布。

    在树皮布上印制花纹的技术起源甚古,早在新石器末期中国已经采用。在中国华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所制树皮布的石打棒和印刷树皮布花纹的石或陶制的印模,为中国新石器时期已有树皮布印花提供了实物证据。

    用树皮布印制斑文布,最早见于着录者是沈莹著《临海水土志》。《太平御览·序东夷条》引云:

    “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三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能做细布,亦做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

        文中“夷州”即今台湾;“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乃在树皮布上描绘或用雕刻的印模印制花纹之意。这种用雕刻的印模印制斑文布的技术,系孔版漏印,属孔版印刷,流传甚久,为中国织物印刷之源头。对印刷术的发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迪。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源头篇 - 第二章 -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