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古代篇 - 第九章 - 第三节


 

第三节 吕抚泥版的制作与应用

    泥版印书是中国清代雍正末至乾隆初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从使用的原料与印刷的速度来看,与泰山磁版印刷有异曲同工之妙。泥版制作者吕抚,字安氏,号逸亭,浙江新昌人,年十五补诸生,博通经史百家,然屡试不第,遂乃邑庠隐居。所着有《四大图》、《心图》、《三才一贯图》、《格言教家箴》、《正修乐天图》、《纲鉴通俗衍义》、《文武经伦》等。白莉蓉,清吕抚活字泥版印书工艺,文献,1992,2。由于当时书籍印刷多以雕版刊刻方式,用工多且工价高,故一直未曾梓行。直至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吕抚才试用活字泥版印书法印刷了他本人编着的《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并在该书的卷二十五末,将制作活字泥版印书的方法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将所用工具绘制成图加以解说。

    由文献可知,吕抚的泥字母与泥版各用不同的方法制成。其中泥字母是用胶泥粉与秫米糊混合制成,泥版则是用胶泥粉与熟桐油制成。这两种方法分别援引自建筑业与髹漆业,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创造,通过对吕抚泥版的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揭开明末清初中国印刷技术史上的若干问题,而且可为研究中国印刷技术思想史提供重要线索。

    一、吕抚泥版的制作

    泥版与雕版的版材不同,制版方法相差较大,所用的制版工具也相当独特。据吕抚泥版印本《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卷二十五附记(图9-4),主要工具(图9-5)有:分形铜管:用铜制成,也可用其它金属制作。该铜管由左右犬牙交错的两片半开方铜管组成。左右两边各有一耳,便于开合。作用是叩在雕版上凸出的反体字上,然后在铜管内放上秫米粉糊制成的泥料,用竹针下压,使泥料成为一个立方形的阴文泥字母。(图9-5a)竹针(图9-5b):用竹片削制而成,一头大一头小,两头均为平面。大头一端的外径与铜管的内径相同,可在铜管内上下滑动。主要的作用是将放入铜管内的泥料向下压到雕版上凸出的反体字上,使泥料上出现凹入的正体字模。

    放字格子:长约二尺五六寸,宽约一尺五六寸,高约一寸多,像制窗格一样,横五竖三地一共分成十五格。格子的下面钉一块薄木板,使成为一个有十五个格子的无盖木盒,供放置阴字母用。将存放在格子内的阴文字母写在每一个格子的旁边,以便寻觅。在阴文字母的背面则写上该字母所属格子的数码,以便用后归字。每十六盘放字格子作为一担,每八盘为一头,上下用夹板夹住,用绳子捆好收藏。(图9-5c)格板:刻有格子的木板,格子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

    托板:放置制作泥版用油泥的木板,略大于待印书籍的二页。用十分干燥的杉木制造最好,白杨树及其它杂木制作则稍差一点,唯松木易于伸缩,不可用以制作托板。

03831.jpg (40079 bytes)
03832.jpg (46222 bytes)
图9-4 吕抚用泥版印刷的《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

    铁刮:用铁片制成,用于移正行数。(图9-5d)

    平头小竹针:用竹削成两头大小不等的竹针,用于剔除字旁的油泥或将字旁的油泥压紧压平。(图9-5e)

    界方:为一长方形的直尺,长约一尺多,宽在一寸六七分以上,估计是用硬杂木制成,每个印字的人一根。钤印时将手靠在界方上,可以保证不损坏已印好的字。(图9-5f)

03841.jpg (10630 bytes)
03842.jpg (17552 bytes)
图9-5 吕抚泥版制作工具图

    小竹界方:用竹片制成,形如直尺。可以用于划线,也可在小竹界方上按每个字的长短阔狭刻上标记,在钤印时泥版上的字就不会出现疏密不均的现象。(图9-5g)

    线:长约一尺多,以细为妙,两头各垂一个小泥块,印字时两头牵线,以线为标准,可以使印出的字不致高低不平或左右倾斜。(图9-5h)

    清字小刀:与通常的刻字小刀外形相同,一头扁圆既小而平,以便将泥版上空缺处压平压实。另一头如马蹄刀形,用以切除多余的油泥。(图9-5i)

    撮字手格:用薄木板制成,宽五寸,长约六寸,柄长三寸,四旁钉上小木条。木条内边开出若干个浅槽,每个槽中插入一条与木条等高的竹片。撮字手格用于暂时存放检出的阴文泥字母。(图9-5j)

    放字板:用薄木板制成,四周用木条钉成木框,框内用木片或竹片分隔成若干个直格,直格数量与待印书籍的行数相等,其作用是放置待印的阴文字母。(图9-5k)

    吕抚泥版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阴文泥字母与阳文油泥版的制作两个部分:

1.制作泥字字母

    (1)选择细腻的优质粘土放入水缸等容器内,加入清水搅成泥浆,稍停片刻,将上层泥水倾入另一容器中,下层含有粗沙的泥水弃之不用。待倾出的泥浆水澄清之后,把上层清水撇去,底层泥料中因含有较粗的砂粒也弃去不用。将澄泥放在日光下晒干,收藏。临用之前,用木杵捣成细粉,用细目的绢筛筛过。

   漂泥法:择细腻好泥入内搅浑,去下沙,将泥水另取澄清,去水,用下泥晒干,底下一层沙亦须割去。临用,杵细,将绢筛筛过听用。"吕抚《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二十五卷。

    (2)制泥。取秫米粉加水和成团,用手搓成杨梅大的小面团,放入烧滚的开水锅中煮熟。再将煮熟后的秫米团捞出,放在瓦盆中用小木棰不断杵捣,锤成粘性很大的秫米糊,待秫米糊被杵得牵丝不断时,放入用大木梳梳弹过的新棉花,拌和均匀,再放入筛过的干澄泥粉,稍加拌和后,移到厚木板上,用斧头锤砸千百下,使泥料宁硬勿软。

    (3)制字母。从他人处借来已经刻有文字的雕版,或按照《字汇》将需要的字另行用木板刻好。刻制的方法与雕版刊刻方法相同。

    将两开方铜管向两旁分开,在管中放入一小块秫米糊泥料,合并两开方铜管,左手从两边捏紧方铜管并放到需要取字的雕版上,对准所取之字,右手持竹针,放入方铜管中,从上向下将秫米糊泥料向下压,让泥料与雕版上的字紧密相贴,形成一个正体阴刻字模。

    压好之后,将两开方铜管向上提起,使管内的泥料与雕版分离。然后将方铜管向左右分离,取出管中压成的正体阴刻字模,一个泥字母就制好了。所选之字以《字汇》中常用的字为主,不拘字体,怪僻罕用之字,不必印成字母。

    制好的泥字母经阴干晒得极为干燥后,按照《字汇》分别排列到不同的格子中。临用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开使用。

   抚因思一法,以秫米粉和水捻成团,如梅子大,入滚汤内煮令极熟。去汤,用小木锤练成薄糊,待牵丝不断,以大梳梳弹过新熟棉花和匀,乃和漂过燥泥粉,入厚板上,用斧杵千百下,硬无软。用两开方铜管,借他人刻就印板,或照《字汇》将要字另刊挤印,造成字母,如图书状,阴干待燥,照《字汇》分行分格排定,面写本字,以便寻印;背写行格马子,以便退还,……将铜管擗开,入秫米粉糊所取泥条在内,叩在印字版上,将平头方竹针揿下,即成阴文字一个,待阴干后,晒极燥听用。放字格子形:长约二尺五六寸,阔约一尺五六寸,高约寸余,与窗格一同造法。长五格,阔三格,下订薄板以放字母。每格旁边,将格内所有字开写于上,以便寻觅。共一十六盘作一担,经便携带。每八盘为一头,上下用夹板,以便捆绑收藏,临时依次序排列听用。

    其字择《字汇》中紧要常用者,奇怪不常用者,不必入也。其体或宋、或时、或苏、王、米、蔡不拘。文章约刊三千余字,古书约刊七千余字。将铜管叩印出,已自足用矣。

2.制油泥版

    (1)炼桐油。取生桐油倒入铁锅内,加入密陀僧等,沸腾后用小火煎熬并不时搅拌,密切注意火势与油温。或油温过高可能着火时,则添加一些备用的冷桐油降低温度。制作泥版用的桐油应熬得比普通髹饰用油火候稍老,否则制出的泥版难以干燥或不能干燥。桐油熬好之后,倒入容器中冷却后备用。

    (2)制油泥。将筛过的干燥澄泥粉堆成中间掏空的火山口形状,在泥粉中倒入适量的熟桐油,油宜少不宜多,宁硬勿软。略加搅拌后用斧头或锤子反复锤杵千万下,使油泥极其粘腻,屈丝不断。

    (3)制油泥片。将制好的油泥打成薄薄的泥片,切齐后铺放在涂有一层桐油的托板上。先用红丹粉在格板上刷一下,然后将格板扣在油泥上印出直行的细线。

    (4)检字。根据待印书籍的内容,从贮字格子中将阴文泥字母捡出放在撮字格子中,然后再放入放字板中。

    (5)印泥版。在油泥片的四周套上一个木框,在木框上放一根宽为一寸六分以上的界方作为靠手,用两头系有泥块的细线作为擦印高低的准则,用标有刻度的小竹界方确定字距。根据印刷内容,取相应的泥字母,先在干燥的泥粉中蘸一下,防止印字时字母与油泥片相互粘连,然后字母的有字的一面向下,像钤图章一样在油泥片上压出凸起的反体阳刻字。钤印位置以印在油泥上的红丹格子为准,各字间用力大小务须均匀一致,以保证整个版面高低均匀,尤其不可使压出的字发生倾斜,否则版面与纸张间接触不良,影响印刷质量。一行字模压完之后,用刻字小刀将行与行之间的油泥剔成低于字面的凹槽,使版上的文字突出。在剔除字里行间的油泥时,不可损伤未印字的红丹格子与印好的字。对压印歪斜的字可以用字母套上再旋转一定的角度进行纠正。标点符号的制作是先用竹针把油泥推挤到加注标点的地方并按压得与版面一样平整,用笔在该处刷一点桐油,用小刀或其它的工具做出标点即可(图9-6)。

    (6)干燥。将印好的油泥版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与托板一起放置在阴凉处,待油泥固结成坚硬的印版后,用沙纸将版面磨平,就可以上墨印刷了。

    "以熟桐油练漂过细泥,用斧杵千万下,宁燥毋湿。待极粘腻,屈丝不断,将油泥打成薄薄方片,用飞丹刷格板,以泥片印成细格,乃用木板刷薄油一层,以泥片切齐铺板上。先做外方格线,撮字母,依书样用尺用线照格逐字印之。其字母有高者,用砖略磨平之,印以平直为主。每印一行,用刻字小刀割清一行。若有歪斜,用字母套移端正,再用平头小竹针于空处筑实,用笔再涂桐油做圈点。等坚燥讫,用沙纸沙平刷印,价甚廉而工甚省。"吕抚《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二十五卷。

0387.jpg (14062 bytes)
图9-6 吕抚泥版钤印制版示意图

    二、吕抚泥版的应用

1.固版将固化坚硬的油泥印版放在印刷台上,为防止刷墨或刷印时版面发生移动,需要将印版固定在印刷台上。固定的方法可用粘版胶,也可在油泥版上的四周钉上钉,或钉上木条。

2.刷墨泥版的强度比梨木或枣木制成的雕版稍差,用普通的棕把刷墨会将泥版擦伤,也影响泥版的使用寿命,所以一般改用软毛刷敷墨。刷墨中要注意软毛刷的走向,即要匀又要轻,并且要将版缝间集余的墨刷干净。由于泥版是用桐油与澄泥粉混制而成,版面与水性墨汁的结合力不如木制雕版,有一定的拒墨现象,如用水性墨则应加入适量的动、植物胶,至于在制墨时是否加入了表面活性剂,或是否使用了油墨,还待进一步研究。

3.铺纸泥版用纸与普通雕版印刷用纸可以完全相同,如使用竹制的毛边、太史连等。对纸面不平滑的纸张要事先用大块鹅卵石加上蜡末打磨砑光。印刷时将大张纸裁割成小张,大小比平行排列的两块版面大一些,将纸的一头固定在印刷台上。覆纸时用左手将纸拉平放在印泥版上,为了每次印刷都能使印版与纸张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可以在泥版或印刷台上事先画上一个记号,每次覆纸时将纸的一个角对准十字线即可。

4.刷印用普通刷印用的刷子在放好的纸背上轻轻刷过,用力大小以泥版上的墨迹能清晰地转印到纸上为准。将印好的纸张放在一边干燥,待一块版印完后,将纸张按要求折叠装钉成册即可。

5.还字将印过的泥字按照声韵重新放回原来的格子中,以备下次再用。

    吕抚泥版印书工艺的创制与应用,在印刷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技术上讲,泥版印刷是对传统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技术的变革与创新,从创作思想上看,泥版印刷试图创制一种印刷成本能为普通家庭接受的印刷方法,使书籍印刷从作坊走向家庭,人人皆可印书。

    众所周知,雕版印刷虽是应用最广的印刷技术,但选材考究、镌刻精细、工艺繁琐、成本较高、工期较长,而且费工费时制成的一套雕版,除了再版之外不能再作它用,印刷费用是一般家庭或普通学者所无法承受的。活字印刷虽然在排印大部头或多部著作时比雕版印刷在制版速度与价格上有优势,但制作一套能够印刷普通书籍的活字,约需3千单字,总字数约需2万。制作一套能够用于印刷古籍的活字,约需5千单字,总字数也在2万以上。如果再加上不同大小的字号,一套活字将在10万之数,这也是一般家庭或学者所无法承受的。若非专门从事印刷者,无需如此制作。与磁版印书及翟氏泥活字相比,吕抚的泥版印书工艺中没有高温烧制过程,这也是一种进步。

    泥版的应用正好满足了经济不太宽裕但希望将自己的著作或喜好之书公诸于世的普通学者的愿望。这是一个迎合时代要求的发明。第一,他将传统繁琐的制版工艺进行了当时条件下最为科学的简化。以人工合成版材,直接从雕版上取字是其最重要的技术思想。第二,制出了最为实用的字库。这种直接从其它雕版中制作的字母,可以在泥版上钤印无数次,至少比活字印刷术节省活字3倍以上。第三,这种版材可反复使用,最为节约。使用后的泥版若不须保留,可以重新杵成泥粉,经过筛后拌入熟桐油重新制成泥版。

    总之,泥版印刷的应用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一项重大发明,对于书籍的印刷、文化的传播,技术的改造等均理应功不可没,但由于记载泥版印书工艺的《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印本太少,传播范围太小,加上其它方面的影响,未能使这一技术得到及时推广与应用,不免令人扼腕。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古代篇 - 第九章 - 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