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古代篇 - 第七章 - 第六节

 

第六节 雕版印刷工艺技术

    雕版印刷是中国印刷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篇,也是中国古代应用最为广泛、留下实物最多的一种印刷技术。它以汉字与图画为依附,体现了中国最浓缩的美学表象,是一种能够产生美感成功转换的感情表达形式。雕版印刷是复制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人们选准雕版并认定它是最理想的印刷技术,其间必有漫长的过渡形式。起于何人?用于何时?虽是长期的集体创作,但从现存的雕版印刷品来看,以工具材料发展变化为主的雕刻印刷方式,到唐初已经非常完善,精湛的印刷技艺已经形成,独特的范式也已创立。初唐以降,后人虽在此基础上有所深化发展,但这种发源于本土、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印刷技术,依然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中最具影响力的楷模。

    一、单色雕版印刷工艺技术

    单色雕版印刷是雕版印刷中最古老且最常用的一种技术,自其问世以来,虽历经沧桑,但容颜不改,时至今日,依然是青春焕发,贡献着自己的余辉。

1.雕版用材的选择与处理

    (1)选材。雕版用材的要点是,材质较硬耐印率高,纤维细匀吸墨与释墨性均匀。为此,一般多选用材质硬度适中、纹理细滑的梨木(Pyrus sinensis,Ld.)与材质较为坚硬、质地紧细的枣木(ZiZyphusvulgaris,Lam.)。木质坚硬较为细腻的杜梨木(Pyrus bdtulaefolia Bge)与梓木,质地细腻的黄杨木与银杏木,易于刊刻的苹果木、杏木,以及白杨木与乌桕木也时有应用。但松木等针叶树类,虽木料纹理较直顺,但由于木料中含有难溶于水的树脂,不易着墨,且易变形,一般不予采用。

    (2)锯板。将梨木、枣木等木料除去小枝,选取有充分雕刻面积的树干,沿树干纵向直截,锯成约2厘米厚的木板。纵向直截不仅得到的木板面积较大,而且易于避开树材上的疤节和质地疏松的树心。锯好的木板应将表面的树皮剥去。

    (3)浸沤。将锯好的木板放在水中,上压重物,浸沤1至数月,脱去木材内的树胶与树脂,使木板即利于刊刻又易于吸墨释墨。浸泡时间夏季稍短,冬季稍长,放置时间较长已经干燥的木材可不必再作浸沤处理。

    (4)干燥。将浸沤后的木板平行码放在无直射光的通风干燥处,每层木板之间用粗细相等的长木条或竹片垫平,令其自然干燥。自然干燥期间应时常翻动检查,并不时将码垛的木板上下左右对调,以防干燥不均而扭曲变形。急用时可将木板放入大锅中用石灰水煮沸,经此方法处理过的木板,容易干燥也利于刊刻。

    (5)平板。将干燥后的木板上下两面刨平、刨光,截成略大于双页版面的矩形。;用植物油遍涂表面,再用芨芨草(Achnatherum)的茎部细细打磨平滑。;钱存训,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纸和印刷,174页。

2.印刷用墨的制备(松烟墨)

    墨是印刷的主要材料之一,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雕版印刷用墨通常用松木烧成的烟怠加入动、植物胶练制而成。普通的书籍印刷,为了降低成本,多用烟怠颗粒最粗、质量最次的;粗烟;作为原料。

    (1)除松脂。松脂为松香与松节油的混合物,由松脂道分泌。用于制造烟怠的松木,只要残留少量的松脂,制成的墨就会有滞结的毛病。因此在制作烟怠之前,应先将松木中的松脂去除干净。去除松脂的方法是,靠近松树的根部钻一个小孔,孔内放入一盏点燃的油灯,则整个松树的树脂就会通过松脂道流向温暖的油灯处,随之淌出树外。

    (2)制竹篷。用竹篾编成形似船篷的半圆形竹篷,一节节地连结到十多丈长。竹篷的内外都用纸粘糊牢固不使漏烟,开口处的篾席也用纸粘糊牢固,每隔一段距离在竹篷上开个出烟的小孔。竹篷与地面接触的部分用土掩实不令漏烟,竹篷内用砖砌出烟道。

    (3)烧烟。将除去松脂的松树伐倒并砍劈成小块,放在竹篷的一头燃烧。烧烟中控制火势以利产生松烟,烧完后暂停几日,等竹篷冷却,便可以入蓬收烟。(参见图4-6)

    (4)收烟。用鹅毛制成的扫烟工具,将粘附在竹篷上的松烟扫落并收集在容器内。靠近竹篷尾部的烟最细,称之为;清烟;,用于制造最上乘的墨。竹篷中间的烟较细,称之为;混烟;,用于制造一般品质的墨。靠近燃烧松木处的烟最粗,常研细后制作印刷用墨,或供漆工等使用。

   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灸,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鞠篾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数日,歇冷入中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其余则供漆工垩工之涂玄者。;宋应星,天工开物,第276-277页。

    (5)制墨。印刷用墨与书画用墨的制法不同,无需加胶后千捶百练制成墨锭。而是将烟室开端的粗烟子研细,加以胶料和酒制成膏状后,放在缸内存放三冬四夏,使臭味全部散去。而且存放得越久,墨质也越好。久贮的墨膏,临用可以加水充分混合后,用马尾制成的筛子过滤再用。如果用临时磨成的墨汁印刷,很容易化开,使字迹模糊。卢前,书林别话,转引自钱存训,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纸和印刷,218页。这条有关印刷用墨的资料,揭示了印刷用墨制作方法的独特,并认为印刷效果特佳。其实在现实中,市售的书画墨汁也可直接用于印刷,且能获得很好的印刷效果。

3.雕版的刻制

    (1)写样。在抄写样稿的薄纸上画好直格,每一直格内用虚线画上一条中线,俗称;花格;。请善书之人用柳、颜、欧等书体在薄纸上抄写出样稿,抄写好后,认真地校对一遍。错讹之处用刀裁下来,另贴一片白纸,重新正确抄写。

    (2)上版。上版也称上样。通常的做法是:在表面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层稀浆糊,将样稿有字的一面向下,用平口的棕毛刷把样稿横平竖直地刷贴到木板上(图7-80a)。

    (3)刻版。刻版前先用指尖蘸水少许,在样稿背后轻搓,把纸背的纤维搓掉,使写在样稿上的字清晰得如同直接写在木板上一样,便可以镌刻了。

    刻版是用锋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部分向下刻出一定的深度并剔除,使版面上有墨迹的字或线条向上凸起成为浮雕,使成为现代所称的;凸版;。刻版工具多达20~30种,各有不同的功用,最常用的是拳刀。拳刀又称剞、曲刀、雀刀、挑刀,是刊刻雕版最重要的工具(图7-81a、b)。拳刀也许是因其握法而得名,曲刀、雀刀则可能是刀刃弯曲颇似鸟喙而得名,其主要功用是刻除木板上无需印刷的部分,使需要印刷的字或线条呈浮雕状凸起。

0307.jpg (31862 bytes)
图7-80 雕版工序示意图

    刻版的基本手法是:右手握住拳刀,刀柄向外侧倾斜40度,向下向内用力。左手用大拇指第一关节拢住刀头,控制运刀的速度、方向并防止滑刀(图7-80b)。第一刀一般沿着需刻墨线的外周约2-3毫米,向下并自外向内地用力在木板上拉出一条深约2~3毫米的刻痕,即所谓的;发刀;。然后将木板平转180度,用刀锋紧贴着墨线以大约40度的倾角再拉出一条刻痕,与发刀刻痕的底部相交,在截面上呈;V;字形,用拳刀将;V;字形凹槽中的木屑挑出。再将木板平转180度,在同一条墨线的另一侧;发刀;后,将木板再平转180度,用刀刃紧贴墨线拉出另一条刻痕,剔去;V;字形凹槽中的木屑。至此,一根阳刻墨线就凸现了。在实际刊刻中,为了提高效率,往往将整块雕版中整体或部分的字全部;发刀;后,再紧贴墨线下刀将所有的字刻出来。刻版是雕版印刷的关键工艺之一,为保证印刷质量,刊刻时握刀要稳,下刀要准,务使一笔一划依照墨线完成。

    (4)打空。用一种称之为;曲凿;(图7-81c.d)的特制工具将版面上没有墨线的部分凿除掉。曲凿,古时又称;劂;,外形与木工使用的圆凿相似,但刃口差别较大。打空时,左手握住曲凿,使凿口对准要剔除的部分,右手用木槌(图7-81e)在曲凿的后部敲击,使凿口向前移动,剔除无需保留的部分(图7-80c)。大曲凿用于凿除大面积的空白部分,小曲凿用于修理精细的部位,还可以用来雕刻圆形的圈点。打空时应小心谨慎,不可用力过猛,更不能急于求成,若损坏已经刊刻好的字或线条,则前功尽弃。

0308.jpg (16500 bytes)
图7-81 雕版印刷工具

    (5)拉线。用刻刀将版面中分行的直线与四周的边线刻出来即为;拉线;。为了保证线条平直,通常是用左手压住界尺,右手持刻刀依着界尺进行刊刻(图7-80d)。

    (6)修版。对已经刊刻并打空的雕版,先用蓝色刷印数张校样,若校对出谬误,则需将谬错之处用平凿凿去,并向下凿成凹槽,用一块与凿除部分相同大小的木板嵌入凹槽中,然后在嵌入的木板上刊刻出修正后的内容。

4.雕版的刷印

    (1)固版。单色雕版印刷的印版通常不需固定在印刷台上,有时为了防止雕版移动影响印刷操作,可用钉子沿雕版的四周钉在印刷台上,也可用蜂蜡、松香等制成的粘版胶粘在印刷台上。单色雕版印刷可用普通的方桌代替特制的印刷台,只要方桌坚实,在印刷中不致摇晃,就不会影响操作,也不会降低印刷品的质量。

    (2)刷墨。正式刷墨之前,先在版面上刷两遍清水,待雕版吸水湿润后,再刷墨印刷。刷墨时先用小毛刷从大墨盆中蘸少许墨放在瓷盘内,再用棕把(图7-81f)在瓷盘中打圈旋转,使棕把着墨均匀,然后用棕把在雕版上按顺时针方向打圈,把墨汁均匀地刷在雕版上。刷墨的要求是全版墨色均匀,凹陷处不存积墨,否则印出的纸张将浓淡不匀、洇漶不清。

    (3)覆纸。单色雕版印刷的纸张一般不需固定,覆纸时用两手将纸端起平放在刷过印墨的版面上即可。

0309.jpg (12524 bytes)
图7-82 雕刻木版的固定

    纸张通常使用纸面光滑、纸质均匀、吸墨适量的竹制太史连与毛边纸,藤纸、皮纸、宣纸多用于印刷精美的作品。有些不合要求的纸,经抛光石加蜡研磨等处理后也可用于印刷。

    (4)刷印。正式刷印前,还需再印数张清样,经再次校对,确认无误后方可大量刷印。如有谬误,则更正后再行刷印。印刷时左手扶住纸张不使移动,右手持耙子(图7-81g)在纸背刷印。刷印时用力要均匀,以保证雕版上每个字都能完整清晰地转印到纸上。

    (5)晾干。擦印之后,将印纸从雕版上揭起,放在一旁晾干。一块雕版印完之后,换上另一块雕版继续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直至全部雕版印刷完毕。

二、彩色雕版印刷工艺技术

    彩色雕版印刷的出现,是印刷术从技术领域迈向艺术殿堂的另一块里程碑,它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丰富多变的色彩表现出;无声之音;的审美效果,令印刷艺术更加灿烂辉煌。

    彩色雕版印刷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普通的彩色套版印刷,包括套版彩色书籍印刷、套版彩色图绘印刷等。一类是以复制传统书画作品为主要目的的??版印刷。两者貌似相同,实则相差甚远,现分而述之。

(一)彩色套版印刷

    1.彩色套版用材的选择与处理

    (1)选材。彩色套版主要选用材质硬度适中、纹理细滑的梨木(Pyrussinensis,Ldl.)与材质较为坚硬、质地紧细的枣木(ZiZyphusvulgaris,Lam.)作为刊刻材料,杜梨、梓木、苹果木、杏木、黄杨木、银杏木、皂荚木等也可使用。

    (2)锯板。将梨木、枣木等木料去掉叉桠,沿树干纵锯2~3厘米厚的木板,剥净树皮。

    (3)浸沤。将锯好的木板沉入水中浸沤1-3个月。夏季浸沤的时间稍加缩短,冬季则稍加延长。待木板中的树胶及树脂溶解后取出,有的木料可不经浸沤而直接干燥。

    (4)干燥。将浸沤过的木板平行码放在无直射光的通风处,板与板之间用粗细相等的木条或竹片垫平,让木板在通风凉爽的环境干燥。干燥过程中需经常调垛、翻动,防止木板因干燥不匀而扭曲变形。急用的木材可用石灰水煮沸。

    (5)平板。将已经干燥准备刊刻的木板两面刨平、刨光,截割成大小合适的版材,在版材上涂一层植物油,再用芨芨草(Achnatherum)或稻草的茎部细细打磨平滑。

    2.印墨的制备

    松烟怠与油烟怠均为制作套版印刷用墨的主要原料。用松烟怠制成的墨,价廉但无光,油烟怠则价高但色泽黑亮持久。油烟怠可从燃烧鱼油、菜油、豆油、桐油、大麻油、芝麻油、石油等动植矿物油中收集,;但桐油得烟最多,为墨色黑而光,久则日黑一日;余油得烟皆少,为墨色淡而昏,久则日淡一日。;沈继孙,墨法集要,钦定四库全书843卷,630页。桐油等在烧烟前有时需要;浸油;,沈继孙《墨法集要》中介绍如下:;每桐油十五筋,芝麻油五筋。先将苏木二两,黄连一两半,海桐皮、杏仁、紫草、檀香各一两,栀子、白芷各半两,木鳖子仁六枚。??碎,入麻油内浸半月余,日常以仗搅动,临时烧烟时下锅煎至药焦停,冷滤去粗,倾入桐油搅匀烧之。;但也可不经;浸油;直接烧制烟怠。

    (1)制烟怠。烧烟宜在深秋初冬明亮的密室内进行,在水盆中放入瓦盆状的油盏,盏内倾入桐油,放上灯草做的灯芯,点燃后盖上用淘练细泥烧成的长柄瓦质烟碗。烟碗阔五寸三分、深二寸五分、柄长三寸,烟碗与瓦盆必须结合的十分严密,内壁也需磨砑的十分光滑。每天约扫烟二十余次,扫迟则烟老,虽多而色黄,造出的墨没有光彩而且不黑。通常情况下,一百两桐油可以获得八两烟怠。

    (2)制墨。油烟印刷用墨的制造,一种方法是将烟怠研细后放入缸内,加入动物胶与酒调和成膏状,在自然状态下浸沤一段时间,临用前加入适量的水,用马尾制成的筛子过滤后使用。另外也可将烟怠放在无釉的瓦盆或其它内面粗糙的容器内,加入动物或植物胶用粗糙的研磨器具不断研磨制成膏状的墨汁,临用前加水过滤。直接用墨锭在砚台上磨出的墨汁虽也可用,但费时多得墨少,一般不用于印刷。

    3.其它颜色墨的制作

    彩色套版印刷中其它颜色墨,多为常见的国画颜料如朱砂、藤黄、黄丹等加入动物胶或白芨胶等配制而成。制作的方法一般是:若为石性颜料如石青、朱砂等,则放入内层无釉的碗或盆内,加入适量的水与溶化后的动物胶或白芨胶,用表面粗糙的棒状物品进行研磨,研磨时按一个方向旋转,至石性颜料与胶、水融合,短时间不发生分层即可使用。若为水性颜料如蓝靛等,则加入适量的动、植物胶,稍加研磨便可使用。制好的颜料经过滤后使用为佳。

    颜色墨制好后应收贮于瓷质的容器内,使用时取出加水调至适合的浓度或直接用于印刷。需要注意的是,配好的颜料应尽快用完,不易久放,以免因胶质腐败、色素氧化等造成色彩变差甚至不能用于印刷。

    4.制稿

    (1)分版。一幅完整的彩色套版印刷作品,需要用两块或多块印版经两次或多次套印才能完成,所以誊写之前需要对原书(画)稿进行分版。分版的原则是用最少的版表达出原作或出版商的艺术审美观。分版的方法是,根据分版的数量将待印书稿的正文、注解或其它内容,分解到不同的版上,然后根据各个分版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誊抄。例如,需将书稿中的正文与注解分别套印成两种不同的颜色,则应当先根据书稿的内容、排版样式,确定每页稿纸中正文与注解的字数,然后由书手将准备套印书稿的正文与注解分别用黑、红两种颜色抄写在一张誊写纸上。这种誊写纸除了事先画有写字用的直格与花格,还有提高套版精度用的明确标记如边框线或十字线等。每页文稿抄写完毕后,需要与原稿校对多遍,如发现谬误,及时修正。

    (2)摹写。将两种或多种颜色写成的稿件作为复制原稿,在原稿上覆盖专用的摹写纸,这种摹写纸的透明度较高,可以清晰地看见摹写纸下原件上的文字。摹写纸可以没有直格与花格,但摹写时一定要使摹写纸与原稿相对固定,假如两者发生位移,套印时将产生误差,影响印刷质量。摹写时要根据原稿的用色,一种颜色摹写一张。为了使摹写纸便于书写,可以在纸上撒少许蜂蜡,用抛光石打磨光滑。有时为了增加纸张的透明度,可以在纸面撒少许蜡末用熨斗熨烫。摹写完成后再与原稿校对一次,便成摹写稿。

    5.刻版

    (1)上版。在经过刨平、截割、磨光的木板上均匀地刷一层稀浆糊,将摹写稿写有字迹的一面朝下平贴到木板上。不同颜色的摹写稿分别粘在不同的木板上,摹写稿要粘贴得非常平整,不得偏斜或折皱,更不可撕下重贴。贴好后让其自然晾干。

    (2)刻版。用指尖蘸少许水在上版的摹写稿背上轻搓,将纸纤维一层层地搓去,使书写在薄纸上的字清晰地显示出来,然后进行镌刻。套版的刊刻手法与单色雕版完全相同,右手握住拳刀,刀柄向外侧倾斜40度,按摹写好的墨迹向下向内用力。左手用大拇指第一关节拢住刀头,控制运刀的速度、方向并防止滑刀,其余手指按压住木板。经;发刀;后,将木板平转180度,用刀锋紧贴墨线、刀柄向外倾斜约40度再拉出一条刻痕,与发刀刻痕的底部相交,剔去截面呈;V;字凹槽内的木屑。再将木板平转180度,在同一条墨线的另一侧;发刀;、平转180度、拉出另一条刻痕、剔去;V;字形凹槽中的木屑,一根阳刻墨线就凸现出来了。在实际刊刻中,为了提高效率,往往将整块雕版中整体或部分的字全部;发刀;后,再紧贴墨线下刀将所有的字刻出来。刻版是雕版印刷的关键工艺之一,为保证印刷质量,刊刻时握刀要稳,下刀要准,务使一笔一划依照墨线完成。

    (3)打空。打空是用;曲凿;将无墨线部分凿除掉。打空时,左手握住曲凿,凿口对准要剔除的部分,右手持木槌等在曲凿柄后部轻轻敲击,凿除不需要保留的部分。根据需要剔除面积的大小,选用大小不同的曲凿,既可加快处理速度,又便于修理精细的部位,打空时要小心谨慎,不可用力过猛,更不能急于求成,若将刊刻好的字或线条碰坏或凿掉,则前功尽弃。

    (4)修版。如发现雕好的刻版有谬误之处,可用凿子将该部分凿除,并向下凿出一个凹槽,填补上一块与这个凹槽同样大小的木块,在这个木块上刻上修正后的字或线条等。

    6.刷印

    (1)印刷台。彩色套版印刷通常在特制的印刷台上进行(图7-83)。这种印刷台由固定在一起的两块台板组成,两块台版中间有一个宽10~15厘米的空隙,用来晾放印过的纸张。整个印刷台可做成拆卸式,也可以做成一个整体。待印版一般固定在印刷台的左边,印刷用纸固定的印刷台的右侧,操作者坐在中间偏左的位置。

    (2)固纸。由于套版印刷作品须经多块印版多次套印而成,所以必须保证每块印版都准确地套印在预定的位置。为此待印版与纸张都必须加以固定。纸张的固定方法通常是用硬木制成的压纸杆将纸张的一边压紧在靠近中间的缝隙右边的印刷台面上。

    (3)对版。彩色雕版印刷的对版法采用传统的摸对法。即事先在第一张纸的背面用笔画出每块套版的应在位置,对版时左手将纸拉平,右手在纸下移动套版,并不时地用右手在纸背上向下摸按雕版,当纸背上凸出印痕与事先画在纸背上的套版位置重合时,套版的位置也就基本对准了。当一块版印完之后,则换上另一块版,按同样的对版方法将印版对好位置。

0313.jpg (18283 bytes)
图7-83 套版印刷示意图

    (4)固版。取松香与蜂蜡的共熔物或墨膏药油一类的物质在火上烤软,然后揪成几个小团分别放在雕版的几个边角下,稍用力下压,便可以将套版粘在印刷台上。粘好后可以立即试印一张,若套版的位置稍有偏差,可趁热作适当调整。一块套版印完后,用木榔头敲击套版的侧面,使套版与印刷台面分离。然后换上另一块印版,经对版后,用同样的方法固定,印完后用木榔头敲击分离。

    (5)刷色。正式刷色前先用清水刷两遍使套版湿润,然后刷上待印的颜色。刷色时的要点是一版一色,一色一刷,少蘸多刷,不留积色。万万不可用一把刷子刷两种不同的颜色,否则会造成色彩混乱不堪。

    (6)覆纸。刷色后,右手揭纸,在印版的上方交到左手,由左手拉住纸张的一端,稍加用力地将纸张拉平放在刷过色的印版上方约1厘米处。套色印刷的用纸一般以白色为佳,这样可使印出的色彩更加鲜明。对纸张的要求是表面平滑并有一定的吸水率,对不太符合要求的纸张可经过打磨或加蜡磨砑处理,对质量太差的纸最好不予使用。

    (7)刷印。左手将拉平放在印版上的纸张稍稍放松,右手持耙子从纸背自右向左将纸压到印版上,然后用耙子在纸背均匀地擦印,使印版上的文字或图画等均匀、完整地转印到纸上。套色印刷中的注意事项是,对版要准确,拉纸覆纸用力大小一致,擦印时用力均匀,这样就能保证每块印版都能准确清晰地套印在纸张的预定位置。

    (8)晾干。擦印完成后,左手将纸从雕版上揭起,两手配合将纸张放到台板中间的空隙处,使纸自然下垂。一块套版印完之后,换上另一块套版继续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直至全部套版印刷完毕。

(二)餖版印刷

    餖版印刷是以复制书画作品为要旨,以;启用生纸;、;湿纸印刷;、;一版多色;、;刻意仿真;方晓阳,餖版印刷之模拟实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992年,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79-284页。为特色的传统书画作品的复制方法,它创彩色印刷于新蹊,推套版技术于峰巅。其发明者胡正言,安徽休宁人,明末寄寓金陵,斋名;十竹;。以铁笔作颖生,化梨枣为绢素。杉栈棕肤巧运,开生面于涛笺;胶清彩绘细施,夺仙标于宰笔。套印层层,俨若画就;淡淡浓浓,妙趣横生,;此中皴染之法及着色之轻重深浅,远近离合,无不呈妍曲致,穷巧极工,即当行作手视之,定以为定生妙品,不敢作刻画观。;十竹斋笺谱,1952年北京荣宝斋重印本。

    1.版材

    (1)选材。??版印刷的版材根据待印画面而有不同的选择,一般的线版常用梨木和枣木,细如发丝的线条则需用纹理细腻的黄杨木,大块的色版除了梨木外,也可使用杨木、柳木等,有时为了刻意表现山石的粗糙,可采用木纹较粗的杂木。总之,??版用材不拘一格,全依印刷者有悟心裁。

    (2)锯板。沿树干纵向将梨、枣或黄杨木锯成约二厘米厚的木板,每块木板的厚度尽量一致,锯好后剥净树皮。

    (3)浸沤。将剥皮后的木板浸于水池中,上压重物,一个月后取出。有些木材也可不经浸沤而直接使用,这主要取决于木材的特性与用途。

    (4)干燥。将木板从水池中捞出,沥去水分,平整地码放于阴凉通风处,每层木板之间用粗细相等的长木条或竹片垫平,令其自然干燥。自然干燥的时间一般需要5-6个月,其间需时常翻动检查并将码放的木板上下左右对调,防止木板因干燥不均而扭曲变形。

    (5)平板。用木刨将干燥后的木板刨平、刨光。在准备雕刻前,根据??版画面的大小将木板截割成大小合适的版材。暂时不用的木板一般不作刨平处理。

    (6)磨光。用植物油遍涂木板的表面,再用芨芨草(Achnatherum)或稻草的茎部将木板细细打磨平滑。

    2.纸张

    (1)宣纸。??版印刷用纸全依被复制原作的纸质而定,中国古代的书法与绘画作品多以宣纸作为载体,从《十竹斋书画谱》与《十竹斋笺谱》中印刷的画种来看,虽有少量的白描与双勾,但以写意画居多。所以??版印刷主要选用生宣或熟宣。

    (2)雁皮纸。此为勾描摹绘用纸,纸张薄而透明且吸水后不易变形,是书写与描摹的佳品。

    3.印墨

    (1)黑色印墨。一般以上等质量的墨锭作为颜料,临用前研磨方能研妙生辉、一点如漆。另外,??版印刷用墨还需根据原作用墨的品类作适当调整。若原作用松烟墨作画,则印刷时也用松烟墨,若原作是用油烟墨写出的佳品,则选用油烟墨印刷。

    (2)其它色墨。明代有色墨锭的制造技术已相当高明,但墨锭用胶一般较重,色彩单调,若用墨锭调制色彩则既不方便又不合原作要求。加之中国画的用色十分讲究,虽同种颜料,制法不同则用途不同,在画面上反映出的效果也不相同。以石青为例:;石青,画人物可用滞笨之色,画山水则惟事轻清。石青中宜用所谓梅花片一种,以其形似,故名。取置乳钵中,轻轻着水乳细,不可太用力,太用力则顿成青粉矣。研就时倾入磁盏,略加清水搅匀,置少倾,将上面粉青撇起,谓之油子。油子只可作青粉,用着人物衣服。中间一层是好青,用画正面青绿山水。着底一层,颜色太深,用以点夹叶及衬绢背。是之谓头青、二青、三青。;蒋玄怡,中国绘画材料史,第一版,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5月。所以??版印刷用色必须自行调配才能达到仅下真迹一等,;令人不敢作刻画观;李克恭,十竹斋笺谱·序,1952年北京荣宝斋重印本.的艺术境界。

    4.绘稿

    (1)选画。;画稿大雅又入时眸;李克恭,十竹斋笺谱·序,1952年北京荣宝斋重印本。为??版印刷选画的主要目标,同时兼顾复制难度,否则用工多而收益少。

    (2)临绘。先请丹青高手将选好待印的作品临绘一幅。用临而不用摹是因为一怕水墨透过摹写纸而损害原作,二是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意气相连。描摹虽能相似但气韵有别,而高手临之虽细节有别但神韵不变。如枯笔飞白,描摹则毫无生气,必须高手临之才能再现挥洒。另外,由了解??版印刷的画家进行临绘,则挥笔用色之中已含分版之间,这样更加便于分版与印刷。

    (3)分版。按??版复制工艺要求对临绘的作品进行分版。分版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决定??版操作工艺的繁简,而且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分版的方法通常是一色一版,但为了表现色彩的过渡与一笔多彩的效果,往往使用一版多色,这种一版多色的技法大大丰富了中国雕版彩色印刷技术的宝库,为雕版印刷表现中国水墨画的韵味与技法开创了新路。

    (4)描摹。用雁皮纸覆盖于临绘稿上,根据分版的要求将整幅画分别描摹成若干幅独立的小画面,一版一幅,注明号码,成为摹写稿。经核对无误后准备上版刻制。

    5.刻版

    (1)上版。选择与分版稿大小相近的刨光木板,在其上刷一层稀浆糊,将摹写稿正面朝下反贴在木板上,用棕把扫平。不可扭曲打皱,更不可撕下重贴。若摹写稿粘贴时变形,则套色时必然产生偏差,直接影响印刷品质量。

    (2)刻版。待上版之稿阴干后,用指头蘸水将摹写稿背面的纸纤维轻轻地搓去一层,令摹写稿上的字迹线条等变得如同直接写画在木板上一样,然后将待刻版放在垫有羊毛毡等物的桌面上进行雕刻。

    雕刻时,右手紧握拳刀刀柄,要用力而不僵硬,灵活而不剽轻,悬腕凝神,力注刀尖,用左手大拇指的第一关节拢住刀尖上方,配合右手控制走刀的方向,同时防止滑刀。其余四指与手掌压住木版不使移动。镌刻之本在于用刀法表现出原作线条及画面的精神,笔划刚柔、设色燥润,全凭刻工运刀如笔。刊刻中;切忌剽轻,尤嫌痴钝,易失本稿之神。;十竹斋笺谱·序,1952年北京荣宝斋重印本。

    (3)打空。刻好之后,用曲凿凿去版面上无需印刷的部分;对线条密集处,则用刻刀小心剔除。

    (4)修版。将打空后的版块,先行试印,然后用试印的作品与原作相对照,如有不妥部分立即修改,直至与原作几无偏差,方为符合要求。

    6.刷印

    刷印是??版印刷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作品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对印刷者来说,必须摒弃匠心,不拘成法,有悟心裁,方能使印刷出的作品不失笔墨之趣。如果;印拘成法,不悟心裁;十竹斋笺谱·序,1952年北京荣宝斋重印本。则绘刻虽精,也恐失天然之韵。故李克恭在《十竹斋笺谱·序》中言道:;至于印手,更有难言。夫杉??棕肤,考工之所不载;胶清彩液,巧绘之所难施。而若工也,乃能重轻匠意,开生面于涛笺;变化凝神,夺仙标于宰笔。玩兹幻相,允足乱真。并前二美,合成三绝。;十竹斋笺谱·序,1952年北京荣宝斋重印本。刷印是在特殊的印刷台(图7-84)上进行的。

0317.jpg (21419 bytes)
图7-84 餖版印刷用版台

    (1)固纸。通过对《十竹斋笺谱》与《十竹斋书画谱》的分析得知,一幅普通的笺纸有时需要套印十次之多。因此在??版印刷中为了保证多块印版能准确无误地套印在预定位置,必须将纸和印版进行固定。印版与纸张的固定方法可参考普通套色印刷一节。实验证明,用这种固定方法既有利于湿纸与晾干,又方便对版与刷印。笔者曾模拟印刷了范曾先生的《稚子》一画,前后月余,套印近30次,纸张无松动现象,纸间也未因相互粘连而发生污染。

    (2)湿纸。在含有适量水分的生宣纸上进行印刷,是胡正言对雕版彩色印刷的贡献,也是??版印刷的特点之一。通过对纸张水分的控制,可克服湿版干纸印刷的弊病。能使印刷品表现得或凝重、或滋润、或轻灵、或苍劲,将中国书画作品中的神韵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湿纸的方法可直接用嘴喷出水雾使纸张湿润。喷水量的多少,依待印画面的内容而定。如欲印出滋润漫漶的渲染则多喷,欲印出干枯瘦劲的皴擦则少喷。纸张喷水后要用油布蒙盖浸闷约半天时间,令水分渗透均匀。

    (3)对版。为保证每版套印准确,必须使每块版都能印刷在相应的位置。对版的方法采用与普通套版印刷相似的摸对法,十分快捷、准确、便利。??版摸对法是:先在一张纸的背面将整幅作品中每块印版的位置标出来。再将标有印版位置的纸张与其它待印刷纸张一起固定在印刷台右边一侧,标有印版位置的纸放在第一页。对版时,左手将标有印版位置的纸翻到印刷台左侧的印版上方拉平,右手一边在纸下移动印版,一边不时地从纸背向下按压。当纸面下印版与画在纸背上的印版位置重合时,此块印版的位置就算对准了。这种对版方法不受复制画面大小及分版多少的影响,只要保证每次拉纸刷印时的手法与力量大小相同,则可以达到很高的套印精度。一块版印完后,换上另一块版,用同样的对版方法就可将印版位置准确地固定下来。

    (4)固版。印版对准之后,左手扶住印版不使移动,右手将标有印版位置的纸张翻回到印刷台的右侧。将已经烤软的松香与蜂蜡共熔物或墨膏药油等粘版胶揪成几个小团,分别放在印版的几个边角下,将印版粘在印刷台上。粘好后再将标有印版位置的纸张翻过来确定一下位置,如稍有差距,则趁粘版胶尚未完全固化时,作小范围的移动。若粘版胶冷却固化后,就不易移动调整了。印版印完后,用木榔头从印版的侧面轻轻敲击,印版会随着敲击从粘版胶上脱落下来,十分便利。

    (5)调色。调色的关键之一,在颜料、水与胶三者的比例。水多则色浅,胶多则画面出现麻点;水少则色深,胶少则颜料容易从纸面上脱落,故有;胶清彩液,巧绘之所难施;十竹斋笺谱·序,1952年北京荣宝斋重印本。之说。调色的关键之二,在于使调出的色调与原作几乎完全相同。这项工作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专人承担,同时必须经过多次调、刷、印、看,否则难以达到仅下真迹一等的水平。

    (6)刷色。先用毛笔蘸少许颜料放在瓷盘中,左手持棕把在瓷盘中打圈将色彩调匀,然后用棕把涂刷于印版上。刷色上版不亚于运笔作画,全凭印手心灵手巧。加上??版中一版多色技术的运用,或先色而后水,或先浓而后淡,可将中国书画中的枯燥润泽、远近浓淡、烟云雾霭……一一再现,令人叹为观止。一版多色的印刷方法始见于《十竹斋书画谱》与《十竹斋笺谱》,似为十竹斋所特有。如《十竹斋笺谱·华石八种》中的紫薇,花瓣由绿渐红,其间色彩过渡平滑,无套印痕迹。经模拟实验证明,这种艺术效果是用一版多色技术印制产生的。具体印刷过程是:先在印版上刷一层水,然后在印版的某一部位刷上红色,另一部位刷上绿色,红绿两色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等两种颜色相互扩散渗透后覆纸印刷,便产生了上述效果。

    (7)刷印。左手拉住纸张的一端,用力适中,不偏不倚,对准版面后稍稍放松,右手持耙子在纸背自右向左地将纸张压到印版上。然后或用耙子进行压刷,或用指肚或指甲进行压按,全凭印刷者对原作的理解与表现。如指甲刷印可用于表现铁画银勾的线条,指肚轻按可表现柔和圆润……。这种不同刷印工具适时运用、软硬兼施、轻重相济的方法,可充分表现出中国书画作品的技巧与神韵,这是其它印刷技术所无法媲美的。

    (8)晾干。一张纸擦印完毕后,左手将纸从印版上揭起,两手配合将纸张放到印刷台中间的空隙处,使纸张呈自然下垂状态,这样每张纸之间就不会彼此粘连,从而避免相互污染。

    一块印版印完之后,将印刷台中缝中的纸张全部翻回到印刷台面的右侧,换上另一块印版,经对版、固版后,重复上面的印制过程。在印刷过程中,纸张中的一部分水会挥发到空气中,所以要适时对纸张喷水补湿。

    全部印版印刷完毕后,松开压纸杆,将印好的纸张取下来。剔除有缺陷的印刷品,合格的部分就可以装裱或装钉成册了。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古代篇 - 第七章 - 第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