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企业名家 | 管理纵横 | 经理世界 | MBA之家 | 管理书苑 | 企业咨询 | 管理论坛
 
目前位置: 首页>>>管理书苑>>>新视野>>>传统与决策

 

传统与决策

  古今中外的管理者都很注重管理的决策,我国古人还有许多关于管理决策的精彩论述,因为正确的决策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既需要借鉴前人优秀的决策,也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进行改造和创新,同时还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管理决策变形,以保证决策落到实处。

一.我国古代关于决策的论述

在古人的典籍中,我们很难找到“决策”这个词,但不是说古人没有决策的活动,在古籍中,古人笔下的“令”,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包括了政策、策略和法令等多方面,有时也可以用来代替“决策”的含义。

制定决策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韩愈的《原道》中有“君才,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在这里,如果剔除封建性的等级观念,就君臣民一般社会职能来说,还是有一道理的。韩愈认为:“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君;臣不行君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以事其上,则诛。0

从这两段论述里,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君民三者的社会分工,君是制定决策的最高统治者,臣是执行政策、管理百姓的中层统治  者;民是实施决策、接受管理的被压迫者。这种结构管理模式便构成了封建社会管理的特色 

管理的决策,事关国家的兴亡治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慎子。君人》篇说:“民之乱在于上,国之安危在于政。”这里的“上”与“政”,实际上就是指封建管理者自身行为和政策。唐代白居易《策林一。号令》说:“王者发施号令,所以齐其俗,一其心”白居易这一说法提示了封建统治者制定政策和策略的目的,那就是为了统一老百姓的习俗和言行,使社会安定,这样才能保证封建统治者的政权  不动摇,这也是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始终的治国决策的作用。

古人不但注意到管理决策的作用,而且也注意到管理决策的合理性。《荀子。王制》中说:“政令是,百姓一,贤良服”这话的意思是说:政策法令如果切合当时的实际,那么,老百姓的思想才容易统一起来,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才会心悦诚服。这个观点在今天肯定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二.正确决策是事业成功的起点

让我们来看看三国刘备集团的发家史吧,刘备兄弟数人发起于汉末乱世,因不善于决策,辗转多年无尺寸之地,不得不到处流浪,寄人篱下。诸葛亮隆中对策为刘备集团开拓事业奠定了根本的基础。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诸葛亮在为刘备决策前,先分析了天下形式,然后为刘备找到发展事业的立足点__荆州和益州。诸葛亮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小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和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州,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这一番决策使刘备顿开.茅塞,为他以后事业的成功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他激动地说:“孤这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演义》在叙述这段故事时还引了后人的赞诗。诗四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虽然以后霸业未成,汉室未兴,但这一决策使刘备后来竟能三分天下占其一,成为蜀国之主,却是众所公认的事实。

诸葛亮隆中对策对今天的管理者至少有三点启发意义。第一,必须正确分析时局的发展,这是决策的基础。诸葛亮首先向刘备大  谈了当时豪杰并起,竞争天下的形势。在这种竞争的形势下必须要寻得自己的立足点。第二,寻找薄弱环节,发展自己的事业。诸葛亮认为,荆州和益\州是发展事业的好地方,这两个地方良田沃野,物产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便于向外扩展,而且这俩会的主要刘表、刘璋暗弱,不能守信其地,“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劝刘备从这里下手,第三,明确自己的外交政策。诸葛亮认为,刘备如果拥有荆州和益州之地,保住险要的位置。就应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孙权在荆州的东面,在这里,诸葛亮的策略是要团结东、西、南在方面的力量,言外之意便是抗拒北面的\曹操。

三,前人决策的继承与改造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管理经验丰富,这此是我们发展事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明智的管理者大都有懂得继承的前人的文化遗产,结合今天的实践情况进行改造,形成自己具有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这里,一是继承同是改造。二者都是需要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造和在改造的原则  下继承,此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需要继承的决策是应该是经过了历史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决策。在封建社会里,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大国,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国的封建社会里明智的帝王、如西汉文帝、景帝、唐太宗、唐玄宗(前期)和清圣祖康熙帝等,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他们继承了《管子。治国篇》的治国之策:“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穷则难治也”。他们相继采用了“重农为本”的决策和轻徭薄赋,厉行节俭,以身作则,奖励耕稼,兴修水利等措施,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几次盛世。

军事家诸葛亮之所以用兵如神,是因为他既熟读兵法,又知道根据情况变化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改孙膑的“减灶诱敌法”为“增灶惑敌法”便是他成功的一例。“灶”是古时部队在外行军打扰临时垒起的生火做饭的\设备,每灶的吃饭数大抵是相等的,战国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采用减灶诱敌法,用逐日减灶的办法使魏将\庞涓产生错误的决断。庞涓从灶数的减少错误地估计齐军中途逃跑过半,于是,弃其步军,轻骑追击,结果落入了孙膑的圈套,兵败身死。诸葛亮对这一用兵策略不会不知道,但他不照孙膑之法。而\用了一个增灶惑敌之法,使司马懿同样上当

《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操,武侯斗阵辱仲达”载,后主刘禅听信流言训孔明班师回朝。为了防止司马懿大军追击,孔明分五路退兵,每日退兵,增灶而行。谋士杨.仪问:“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 丞相退兵,何故增灶?”诸葛亮向他解释说:“司马懿善能用兵矣,知吾兵退,必然追击,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后来果不如诸葛亮所料,司马懿见行军灶不断增加,疑而不敢追击。

为什么孙膑退兵用减灶,诸葛亮退兵用增灶。两者同样获得成功呢?这是因为决策的目的不同,前者为了诱敌追击,故用减灶;后者为了疑敌军,不让追击,故用增灶。用增灶还是减灶,只能视情况而定。不能见兵书或别的人经验而定。

防止决策变形的几点主要措施

在制定决策时,需要对前人和旁人的决策继承学习,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改造,以求得一种很好的决策。但一决策一旦形成以后就必须坚决执行,在执行中要防止决策的变形,所谓决策的变形,就是在决策中塞入了许多与决策不相关的甚至是相违背的,内容,使它改变了奕有的形状。防止决策变形,主要抓住三个环节,即执行之前,执行之地和执行之后。

(一)执行决策之前:注意兼听则明,

从决策的形成到决策的执行这一阶段,防止决策变形的主要措施是兼听则明。“兼听则明”的对立面是“偏听则暗”。大唐名相魏征曾用这两句话来劝谏唐太宗,并收到很好的效果。管理者偏信自己的能力或某一部分人的意见,就难于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很可能被人蒙蔽,决断必错;如果能兼听众人的意见,尤其是兼听相反的方面的意见,就可以从中比较优劣,判断其是非,就可能做正确的决策。

(二)执行决策时,防止以权谋私

决策制定之后,需要一些管理者或经办人员去执行,他们应该是忠实地带着群众的意愿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个环节是今天 问题最多、最严重的环节。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单位和企业之所以解体或破产,既不是因为大家制定的决策不合理,不正确,也不是因为中工不愿意实施决策,而是因为决策的招待者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这些人利用党和人民给他们的权力,大肆侵吞集体财产,扭曲大家制定的正确决策,他们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蛀虫”,任何一个单位,只要有几条这样的“蛀虫”在中间作怪,什么样的科学决策也实现不了。因此,加大力度,揪出“蛀虫”,净化管理队伍,是落实决策的关键环节。

(三)执行决策之后:进行检查研究

任何执行决策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都不能事前作出结论,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断定 它的正确与否。人们在制定决策时,总是尽量使决策具有科学性,能给单位带来效益。但事情的发展是不是就一定合乎人们的愿望呢?这是一个很给回答的问题,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很难预料的,在竞争激烈的年代,突如其来的事变是时有发生的。因此,我们只能在事后作出结论。

许多单位在执行决策后坚持进行阶段性的检查研究,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方法。这种经常性的检查研究,既可以总结前一阶段的决策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又可以为后一阶段的形成新的决策提供翔实的可供借鉴的资料。

---中国管理在线---


Copyright (C) 2000 www.sinocmo.com.cn
中国管理在线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IE 或 NETSCAPE 4.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800*600